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条通江达海的运河,平陆运河自2022年开工以来,始终以“高标准、高质量、高效率”推进建设。2025年开春,工程迎来关键节点突破,多个控制性工程捷报频传,标志着这条“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”正加速从蓝图迈向现实。
进入2025年春季施工黄金期,平陆运河建设者抢抓工期,枢纽、航道、桥梁等工程齐头并进:
- 桥梁工程:金海湾大桥首节段拱肋吊装完成,子材大桥锚碇基础全部浇筑,采用“缆索吊装+斜拉扣挂法”“智能温控分层浇筑”等创新工艺,攻克大跨径桥梁建设难题。其中,子材大桥主跨270米,锚碇基础混凝土总量超3.1万立方米,单次最大浇筑量近万立方米,施工精度与效率均创国内内河桥梁建设新标杆。
- 枢纽工程:青年枢纽船闸闸室8#段封顶,马道枢纽上游锚地通水,企石枢纽输水廊道完成“鹅颈段”施工。马道枢纽锚地可容纳6艘5000吨级船舶,采用重力式靠船墩设计,年吞吐能力超千万吨;青年枢纽船闸采用分离式结构,闸室长度超200米,未来将实现1小时通航6艘巨轮。
- 航道工程:平吉镇、久隆镇等区段土石方开挖超85%,航道基本成型。越岭段6.5公里核心开挖区运用智慧胶带机、分层爆破等技术,单日土石方处理量突破10万立方米,确保2025年底航道全线贯通。
截至2025年3月,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476亿元,占总投资66%,开挖土石方2.7亿立方米,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超160万立方米。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170亿元,实现航道成型、船闸主体封顶,为2026年建成通航奠定决定性基础。
平陆运河以“生态优先、科技引领”贯穿建设全程:
- 世界级技术突破:马道枢纽船闸为全球在建最大内河省水船闸,省水率达63.2%,启闭速度为国内外同类设备2—4倍;创新设置36个生态涵养区,保留原河道生态肌理,建设国内首个跨运河动物通道,保障斑林狸、豹猫等野生动物迁徙。
- 智慧施工体系:运用BIM建模、无人机巡检、智能温控平台等技术,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管控。例如,子材大桥锚碇基础采用四层冷却水管系统,实时监测混凝土温差,确保大体积结构零裂缝;航道边坡采用柔性护岸技术,减少水土流失,构建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”生态走廊。
- 清洁能源融合:在三大枢纽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,装机容量超4600千瓦,年减排二氧化碳超4000吨,打造内河航运“绿色能源走廊”。
平陆运河全长134.2公里,连通西江与北部湾,直接缩短西南地区出海航程560公里,构建“江海联动、铁水协同”新通道:
- 物流成本革命:水运成本仅为陆运1/3,时效提升2—3天,预计年砂石调配能力超1亿吨,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基建降本增效。
- 产业集聚效应:沿线布局平吉临港产业园、中国—东盟海铁联运中心等“六个一”工程,吸引石化、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产业集聚。钦州石化产业园已形成千亿级规模,运河经济带年产值预计超5000亿元。
- 开放格局升级:打通中国—东盟“江海直达”通道,5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直达东盟港口,推动RCEP框架下跨境贸易便利化。西南地区货物经此出海,较经广州节省时间30%,预计2030年货运量突破1.5亿吨。
运河建设带动沿线乡村振兴:钦州段38公里涉及18个村居,通过土地综合整治、文旅融合开发,打造“运河+花海”“运河+非遗”示范带。新福水上服务区、钦州水上服务区等配套工程加速落地,未来将提供船舶补给、应急保障等全链条服务,激活沿岸商贸活力。
正如建设者所言:“这不仅是一条运河,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‘脊梁’。”从青年枢纽的混凝土浇筑现场到马道锚地的通水仪式,从子材大桥的钢索吊装到航道边坡的生态复绿,平陆运河的每一米延伸,都在书写中国基建的新传奇。
2025年,平陆运河建设进入“决战之年”。随着金海湾大桥拱肋逐节攀升、船闸廊道层层封顶,这条“世纪工程”正以“中国速度”诠释向海图强的决心。待2026年通航之日,西接云贵、南联东盟的黄金水道将重塑中国西南开放格局,让八桂大地真正实现“通江达海、向海而兴”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澎湃动能。
编辑者:小御居
分享到: